先行先试 以点带面
扎实有效推进农田水利改革
云南省人民政府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云南省农田水利改革试点情况作简要汇报。
2014年6月,汪洋副总理考察云南水利工作时指出,农田水利要创新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建得成、能节水、可维护、长受益。云南省和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指示精神,选取了陆良县恨虎坝灌区、中坝村和澄江县高西片区3个试点开展农田水利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改革试点取得了预期成效。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改革合力
水利部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研究指导做好试点顶层设计,深入现场安排指导工作,相关司局包点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试点现场进行调研部署;明确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级政府为责任主体,试点县政府为实施主体的工作机制;省市两级分别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共同推进改革试点;乡(镇)政府切实做好发动群众、土地丈量流转等基础性工作,形成了领导有力、上下联动、左右配合、责权明晰的工作机制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谋划,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陈雷部长专题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时任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同志和田学斌副部长亲自到云南省,会同试点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反复研究,在广泛征求试点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试点方案编制工作。各级政府、水利部门以及企业、群众和相关部门代表,共同参与研究讨论改革试点方案,科学制定改革机制、运作模式和实施规划,从源头上保障了试点方案科学有序,促进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先建机制,着力突破传统弊端
云南省在3个试点实施过程中,确立了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总原则,积极破除传统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弊端。通过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群众全程参与机制、工程管护机制、节水减排合同管理机制,确保了农田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四、双管齐下,保障参与各方共赢
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工程体系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实现了各方共赢。3个试点共实施了微灌工程13390亩、渠灌工程7160亩,实现了水利工程现代化。改革以前,试点区域近两万亩土地无人流转,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改革以后,流转土地2150亩,平均每亩流转费达1500元,吸引了一批企业和大户进驻,大力发展蔬菜、蓝莓等高附加值作物,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据测算,试点区群众每年亩均增收2000余元,节约灌溉成本300余元,减少灌水劳力6个工日以上;恨虎坝社会资本投入年化收益率达7.8%~9.8%,企业投入获得合理回报;试点区域亩均节约用水120立方米以上,农田面源污染物减少44.6%;管理部门强化了水资源管理能力,实现了节水减排。
五、全面推广,带动农业农村发展
2014年下半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陆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底召开了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议,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省在坝区引入社会资本1.85亿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5万亩;群众全程参与山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达136万人次,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和群众民主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些认识体会和经验启示:一是只有把创新发展摆在农田水利改革的核心地位,鼓励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勇于改革、创新举措、大胆突破,才能走出农田水利改革试点新路子、取得新成果。二是只有遵循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农田水利改革帮助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得到实惠,才能确保农田水利改革顺利推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这一关键,聚焦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最迫切的问题,才能确保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切实拉长农业“四化同步”的短腿,扎实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四是只有坚定走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农田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云南资源、物种、气候、水土多样性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确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
下一阶段,云南将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安排部署,以农田水利改革为突破重点,在坝区突出推广引入社会资本机制,在山区突出推广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县级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九大高原湖泊径流区重点推广节水减排机制,让农田水利改革经验在全省全面开花结果。同时,进一步抓好水行政管理、水利投融资、水资源管理、水利安全发展保障体制等改革,让云南水利改革更加深入持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始终走在全国深化水利改革的前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