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西藏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高端论坛专题

记者 蒋雨彤 毕玉娟 整理

  编者按:西藏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主要江河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肩负着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系统极为敏感和脆弱,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存在较大的冻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河湖萎缩、冰川退缩、水土流失等现实威胁,直接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

    9月29日,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水利厅联合主办的“西藏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在拉萨举行。来自全国水保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和代表汇聚拉萨,应邀为西藏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会场  记者 胡顺华/摄

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作了题为《数字流域模型与水沙计算》的学术演讲

记者 胡顺华/摄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达娃扎西介绍全区水土保持工作

记者 胡顺华/摄

一、西藏水土流失现状

西藏自治区土壤侵蚀图

阶梯状冻融侵蚀

水土流失导致草场退化严重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绝大部分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层浅薄、抗蚀能力差。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地区总面积的34.35%。水土流失的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冻融侵蚀为主,冻融侵蚀面积达32.3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6.6%;二是冻融、水蚀、风蚀交错并存,不同地区侵蚀程度各有不同;三是治理难度大,西藏自然地理条件差,植物生长困难,人类对自然水土流失的影响和治理能力极其有限;四是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挖填、随意弃土弃渣、开山采石、损毁植被等人为因素影响日渐突出。

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就

山南雍布拉康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林芝地区米林县丹娘乡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记者 胡顺华/摄

开展水土保持进校园活动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是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自治区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发布了《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出台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水土保持机构逐步建立。自治区组建了水土保持局,基本建成了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7个地(市)分站、28个县站。实现了全区水土保持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可喜转变。

  三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西藏自治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预防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十二五”以来累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038项,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整改率达到90%,累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6548.8万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实施率、验收率明显提升。

  五是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成效明显。通过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地”等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强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发挥媒体作用,促进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问题

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崔鹏院士作主旨报告    记者 胡顺华/摄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崔鹏院士认为,西藏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形势严峻。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而西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青藏高原气温明显升高,导致冰雪消融和冻土退化,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二是缺乏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西藏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但是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达到78亿元,其中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仅1.45亿元。

  三是水土保持技术力量薄弱。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机构不够健全,地(市)级尚无专职水土保持机构;人才严重匮乏,全区水土保持从业人员仅为160余人,本科以上文凭不到40%。

  四是监测预警能力不足。薄弱的水土保持技术力量难以支撑高水平的监测需求,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监测工作不连续;设施设备不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自动化程度低。

  五是水土保持科研支撑不足。专项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不够,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缺乏有力依据。

  六是针对冻融侵蚀的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冻融侵蚀是西藏土壤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但目前相关的专项研究较为薄弱,治理经费严重缺乏。

四、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与方略

水利部水利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王治国教授作题为“西藏水土流失防治方略与重点任务”的报告    记者 胡顺华/摄

  针对西藏复杂严峻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水利部水利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王治国教授指出,西藏水土流失防治要重点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维护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保护独特的森林资源和草原草甸资源,维护江河源头植被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二是保护和修复天然草场,促进牧业生产;三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河谷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治国教授表示,要想科学有效的治理西藏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紧密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分区布局,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略,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江源山地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三江源山地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多分布高山湖泊,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的共同作用导致草场沙化、山洪灾害频发,生态原始而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水土流失防治要以预防保护为重点。一方面,以封禁治理为主,加强监督管理,保护草场与湿地,维护生态稳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源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动态监测。

羌塘藏北高原生态维护区

  ——羌塘藏北高原生态维护区。这是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尚未遭受破坏的最完好地区,不合理的放牧导致部分草场退化、沙化。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预防保护。高山寒漠和高山荒漠地区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实行轮牧和舍饲养畜,控制载畜量,保护草场和湿地,维系现有生态系统;加强城镇及周边植被建设,对沙化严重地带和水力侵蚀严重区域适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藏西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防沙区。其位于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上游,风沙较大,宜牧土地中近40%的土地发生退化、沙化。该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保护现有草场,维护生态环境,对现有风蚀沙化土地采取封禁或轮封轮牧;利用当地丰富水能资源,将开发与治沙相结合,通过水利开发、防护林建设,达到改善生态,调整产业结构模式,保护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藏东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这里是我国多条重要江河的发源地,是重要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区域资源开发、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发。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封育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维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造坡耕地;在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结合防治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注意预防水电、交通等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藏东南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

   ——藏东南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其位于臧东南高原边缘森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该区应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核心开展水土保持:推进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草场,强化动态监测,综合治理水蚀坡地,采取防沙固沙措施保护农田,开展沟道治理,对山地灾害进行监测预报,并有计划的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西藏高原中部高山河谷农田防护区。这里人口最为密集,农耕最为发达的地区,草场退化,水蚀风蚀并存,易受山洪泥石流威胁。水土保持应以农田防护为核心开展,重点是: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农田灌溉体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坡地整治,采取封禁和治理措施保护林地和草场,综合治理山洪泥石流沟道。

藏西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防沙区

  ——藏南高原山地生态维护区。其位于高海拔地区,水蚀、冻融、泥石流并存,存在草场退化沙化。水土保持应坚持预防为主。在高山区实行封禁治理,充分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地形条件较好的低山区,防止过度放牧,适当采取封育和轮牧,适宜地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植被;在河谷区农业区加强农田防护,完善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建设。

五、专家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对于西藏自治区下一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胡波副所长从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动态监测和综合管理四个角度提出建议。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预防与保护相结合,从根本入手,扩大林草植被覆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原则,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作用,多措并举,形成综合预防保护体系。

  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坚持以小流域或沟道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合理配置工程、林草、耕作等措施,维护和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加强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动态监测,系统管理。分区域监测不同侵蚀类型的面积、强度、空间分布,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危害,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监测,通过构建水土流失动态数据管理应用平台,系统化管理和发布监测信息。

  综合管理,加强建设。完善水土保持规划,加大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监督检查相关工作的监管力度;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开展水土保持专题研究,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建设,保障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图片除署名者外,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大图.jpg
首页大图.jpg
水校首页图.jpg
首页大图模板 copy.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