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水利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领域,作为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明确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
2016年,水利改革发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水利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短板”即当前水利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只有善于以主要精力发现和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瞄准事物的薄弱环节,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才能破解事物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发展。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亦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抓紧补齐防灾减灾短板刻不容缓。洪水威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防洪薄弱环节依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防洪减灾中的薄弱环节更加突显。比如,一些城市遭遇强降雨出现的“城市看海”现象,许多农村地区发生强降雨时大量农田被淹、民房被困的现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遭受同样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比过去成倍增长。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关于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行动方案》,针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在加快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流域骨干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扎实开展中小河流、小型病险水库、重点区域排涝、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让农村成为防灾洼地。让“一事一议”的农村水利兴修,尽早“落子”在制度化防汛规划体系中。只有补齐防灾减灾体系短板,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综合防范和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防灾减灾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抓紧补齐农业节水短板大有作为。面对全球食品安全和水资源紧缺的发展矛盾,保障农业用水,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和敏感程度提高,补齐农业节水短板,挖掘我国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已成为来自国家和时代的共同呼唤。
当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相对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偏低,现有的粗放式农业用水方式急需向集约化转变。如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成为破解我国农业用水短缺与粮食持续稳产高产矛盾的关键。必须适应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发展农业节水既可加快原有粗放型生产方式的转变,更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释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补齐农业节水短板既要补“硬短板”、发展短板,也要补“软短板”、制度短板。要将农业节水纳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快完善国家农业节水政策支持体系、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全面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抓紧补齐供水保障短板机不可失。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完善供水保障体系事关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生态持续。我国水资源保障先天性不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使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不断突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把重大水利工程和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纳入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这是抓紧补齐供水保障短板的绝好机遇。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可以有效地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和效益,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我们应抓住国家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政策机遇,以科学用水和生态治水的理念,努力构建安全、高效、强大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补短板,就是谋发展。补水利短板,就是治水惠民,就是让水利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补水利短板,水利建设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补强水利短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必然选择,也是民生水利建设的难得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相信,水利行业一定能够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更好地发展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让水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月12日